多年以后,张光晟忘不了,他途经华岳庙时发生的“神迹”。
张光晟本为盛唐的一个小卒,在潼关参军,东谈主到中年莫得大官小吏,常常被上级鞭打。
有一次,上级派张光晟去华州(今陕西渭南)出差。那时正好暑热,老张还要衣服军服骑马驱驰,对上级却敢怒不谏言。
途经华山,张光晟总算能在华岳庙里喘语气,他买了些酒,脱下衣服,一边祭祀金天王(即西岳大帝),一边向圣人颓靡,说:“我张光晟孤苦表率,却未遇亲信,这一世的繁荣贫贱,我方也无法料想,大神您是看得明晰的,恳请您为庸东谈主指破迷团吧!”
说罢,张光晟喝个烂醉如泥,大白昼就在庙里睡着了。
据张光晟回忆,醉梦之间,他听见一个声息招呼,随着走进一座显贵的玉阙。方正他诧异之际,门口引路的东谈主瞬息高喊一声:“张光晟到!”小兵老张那处见过这种阵仗,吓得随即跪拜,他抬眼一看,大殿之上坐着一个宛如天王的贵东谈主。
那贵东谈主逐渐说谈:“张光晟,你想知谈我方的远景,那我告诉你,等你作念了宰相,天下就太平了。”
酒醒后,张光晟前去交差,络续奔赴三年五载的军旅生活。
“光晟拜相,则天下太平”,这句梦中预言显得无比诡异。张光晟身处的年代,恰是有唐以来终末光的盛世,在位的皇帝唐玄宗辖下一大帮文吏武将,若要拜相,那处轮得到他这个庸东谈主物?
张光晟万万没预想,这个伟大的时间行将戛关联词止,而他的运谈,也随着芜乱步地百转千回。

1
天宝十四载(755)冬,安史之乱爆发,刺骨的寒潮席卷天下。
掀翻叛乱的安禄山身兼平卢、范阳和河东三镇节度使,所管辖的是帝国北境最精锐的二十万雄师。在安史叛军的糟踏冲击下,唐军发轫几无还手之力。
次年正月,战场上显现一点转变。
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后,挥师西进,被拆开于潼关除外。此时,为大唐镇守潼关的,恰是安禄山的挚友羽哥舒翰。哥舒翰曾为河西节度使,军功赫赫,此前一年突发中风,尚在养痾中,潼关的唐军也堪称二十万之众,但大都是临时勉强,难以搭伙号召。
因此,哥舒翰向唐玄宗提倡建议:“贼远来,利在速战。王师遵从,毋轻出关,计之上也。”在哥舒翰的率领下,唐军遵从潼关,与叛军酿成相持场合。

关联词,唐玄宗也曾年过七十,早就不是当年阿谁听劝的明君,他听信诽语,坚韧催促哥舒翰出关与叛军决战。哥舒翰着实被逼得莫得办法,抚膺恸哭,率军出关,不出所料,三军在灵宝陷落。唐玄宗就这样把一整支雄师梭哈了,紧随着把长安也给丢了。
出身于京兆盩厔(今陕西周详)的张光晟,此时仍是潼关唐军中的又名马队,他身世低微,素性慷慨,在队列中熬到中年,没立过什么显明的军功,平淡只好一个爱好——喝酒。
不错想见,张光晟的许多同袍,因为唐玄宗的昏招,在这场惨烈的战役中死得不解不白。张光晟躲过精深刀光剑影,才荣幸活了下来,更穷苦的是,他还在战斗中救了一员大将。
高句丽东谈主王念念礼,也曾随哥舒翰镇守河西,是这支唐军中的名将。看成哥舒翰多年来的牛逼助手,王念念礼被任命为元戎府马军都将,管辖一支马队驰援潼关,却在这场大北中几乎丧命。
乱军之中,王念念礼所骑的骏马被流矢射死,王念念礼只可下马步战,且战且退。在战场上,失去战马的大强迫是活靶子,王念念礼可谓死活存一火。马队张光晟办法特好,随机间,他认出了堕入困境的王念念礼,当即拍马赶到,跳下马背,将马让给王念念礼。
王念念礼骑上马,情急之下,还来不足看管张光晟的姓名,有顷被乱军冲散,但他紧铭记着了张光晟的仪容。走时的是,大将和小兵都活了下来,张光晟用一次冒险举止,刮开了运谈的彩票。
浊世出英豪。安史之乱倾覆了盛唐的好意思梦,一些庸东谈主物却在补救大唐的危局时留住我方的名字。
除了潼关之战的马队张光晟外,在马嵬驿,另一个马队张小敬一箭命中宰相杨国忠,为马嵬之变呼风唤雨,促成杨氏家眷的倒台;在睢阳,张巡的部下南霁云、雷万春果敢不服,南霁云在乞助无果后就地自断一指,抒勤劳慨,雷万春在守城时面中六箭,屹立不倒,城陷后,他们豪壮葬送,受到后世跪拜。
若是张光晟死在安史之乱,那他就是一位不图报答的无名烈士,可阿谁奇异的梦幻,用富贵荣华延续塑造他、困住他。有时候,物化是英豪注定的归宿。活下去的东谈主,不知还会遭受怎么的变故,他们的英名有可能因为其后的一次决定变成臭名,恒久难以自清。
2
以往写安史之乱,讲了许多再造大唐的名将(点击阅读),如郭子仪、李光弼、仆固怀恩等,其实史书中也有庸东谈主物的成长轨迹。
张光晟从潼关之败脱死后,参加代州刺史辛云京帐下。暴燥的战斗时常是军东谈主的高潮阶梯,前半生樗栎庸材的马队张光晟,在安史之乱中徐徐攀升为代州(在今山西东北部)的又名小将。
恰好此时,王念念礼升任河东节度使。自从当初借了张光晟的马保住一命后,王念念礼就黢黑记下恩东谈主的面庞,一直在探问张光晟的下降。从后头的纪录可知,张光晟知谈我方救的是王念念礼,但他从不声张,这个淳厚东谈主当了泰半辈子的兵,作念事很低调。
直到新雇主辛云京出事,张光晟不得不站出来。
那时,有东谈主谗害代州刺史辛云京,举报他作恶,王念念礼走马到任三把火,一听气坏了,想要处置辛云京。
方正辛云京一筹莫展时,张光晟对他说:“光晟也曾有恩于王公,但一直不肯意以此去讨取表彰,当今刺史有难,我肯求前去拜见王公,为刺史化解此事。”演义都不敢这样写,辛云京可说是喜极而泣,立马派张光晟去见王念念礼。
王念念礼一见张光晟,认出恩东谈主,感动地说:“啊!您不是我的老一又友吗?若何这样晚才来相见呢?”随后邀请张光晟坐在并吞张床上,王念念礼流着泪,持急切光晟的手说:“我能够有今天,都是您的功劳,我寻找您很深远,今天在此相见,莫得比这更让东谈主欣忭的事情了。”于是,二东谈主相约为手足。张光晟在座谈时趁便把辛云京的冤屈说出来,王念念礼当即一笔勾销,说:“看在老一又友的顺眼上,我赦免他。”
张光晟终于迎来我方运谈的摇荡点。之后,王念念礼保举张光晟为戎马使,并营救他金银钱财、郊野宅舍。得到匡助的辛云京也不忘答谢,在离任后,向朝廷举荐张光晟为代州刺史。其后,张光晟又担任“振武留后”的职务(留后,节度使、不雅察使缺位时确立的代理职称),领绥、银、麟、胜等州。
3
方正张光晟乞丐变王子,行将成为当朝的大东谈主物时,一场变故让他成为众矢之的。
唐德宗建中元年(780),张光晟在振武留后任上瞬息打开杀戒,下令杀死回纥使臣董突等九百余东谈主,收其驼马、缯锦等货色,仅留住两个胡东谈主且归复命。
张光晟给朝廷的原理是,回纥东谈主侮辱大唐,并酌量秉承振武,必须在事发前隐没他们。
此事一出,公论哗然。被杀的董突,是回纥可汗的叔父,他这次从唐朝的边防重镇振武(治所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)进入华夏,方式上是来贩卖货色。
更令东谈主模糊的是,此事都备不像张光晟所为。
张光晟得到王念念礼、辛云京扶携后的十余年间达官显贵,镇守一方,却莫得在史书中留住选藏的纪录,可见其城府极深,或为东谈主处世极为幽静。张光晟之前跟辛云京说,他羞于靠救命之恩去获得报答,才一直没去见王念念礼,大致亦然淳厚话(王念念礼在与张光晟相认不久后病逝)。
那么,张光晟擅杀回纥使臣,背后细目有更深刻的原因。
史书有一个细节,张光晟在杀回纥使臣前,也曾三次上书朝廷,但莫得得到细方针回应,也莫得被严厉地制止,不错说,唐德宗默认这一排动。
回纥在唐朝沉稳安史之乱时提供了极大的助力,但是,回纥东谈主居功吹法螺,战后常常挟势欺东谈主,在华夏为非作歹。这次,董突在振武阻误数月,便条款当地提供补给,并纵情残害庄稼,当地匹夫深受其害。在张光晟给朝廷的上书中,还提到回纥使团一个令东谈主发指的邪恶,即拐骗京师女子。可见,杀回纥东谈主是恰当民意的步履。
民间对回纥日益反感,而看成新即位的皇帝,唐德宗李适对回纥也有怨气。

宝应元年(762),唐肃宗在位时,唐军和回纥采集扞拒安史叛军,肃派系年青的皇孙雍王李适去陕州会见回纥可汗。回纥可汗为了给李适下马威,条款他行拜舞之礼,并说,大唐与回纥也曾约为手足,我就是你的父老。李适及僚属不应许,效果,陪伴李适悉数去的僚属被回纥施以鞭刑,其中二东谈主伤重而死,回纥可汗以李适年青不解事理为由,莫得动粗,放走了他。李适从此深恨回纥,尽管此事已过程去18年,可他仍不忘此仇,是以一即位就调遣与回纥的关系。
一个出身平平、毫无布景的官员,恰是背锅的绝佳对象。张光晟杀回纥使臣,是不是唐德宗借刀杀东谈主,以报当年的陕州之辱?
真相也曾不知所以。
这一事件的处理效果耐东谈主寻味。回纥东谈主欺弱怕强,莫得条款唐朝交出“元凶”,而是向唐朝讨要这次使臣所带的马匹价格,折合为绢180万匹,鉴于唐朝和回纥本就有交易交游,是以两边都没什么赔本。
过后,张光晟被解任,调回长安,担任闲职,再次成为朝廷的“小透明”,和早年不同的是,他也曾有了享不尽的茂盛繁荣,这是当初阿谁小马队不敢瞎想的。然则,华岳庙里贵为宰相的梦中预言,还能扫尾吗?
4
史书在说起张光晟为潼关卒的资格时便说他是“丁壮”,由此可推算,历经四代皇帝,到唐德宗在位时,张光晟也曾是一位老东谈主了,一位逆天改命、功成名就的老臣,一位被朝廷高下招供的忠臣,但,历史开了个暴燥的打趣。
唐德宗是一个想要大有可为的皇帝,针对安史之乱后,尾浩劫掉的藩镇问题,他毫无挂念地开动了“削藩”战斗。此举牵一发而动全身,理睬唐德宗的是,藩镇的接连叛乱。
建中三年(782),在河朔四镇之乱后,又有藩镇起兵称王,朱滔自称冀王,田悦自称魏王,王武俊自称赵王,李纳自称都王,就连远在蔡州的李希烈也自强为建兴王,与朔方诸藩山鸣谷应,并堵截了唐朝赖以生活的经济命根子——江淮漕运。
唐德宗慌了,只可征调各地队列平叛,却发现日常的钱粮也曾难以扶养中央的队列。

建中四年(783),来自西北的五千泾原兵效力出征江淮。战前,他们要到长安讨取封赏,可当泾原兵跋山涉川抵达长安时,看到军粮里连块肉都莫得,只好糙米、腌菜等低价货。泾原兵以为我方被戏耍了,决定临阵倒戈,怒不可遏地攻向皇宫,褫夺皇家内库,跟皇帝讨个说法。
泾原兵变爆发,长安再度失守,唐德宗逃往奉天(今陕西乾县)。
张光晟本要陪伴唐德宗一同“西巡”,但走到长安西边的开远门时,他瞬息意志到,事情没那么浅近。张光晟对同寅们说:“如今泾原兵变,乱军尚无统帅,仅仅一盘散沙,只知四处褫夺,可朝中的太尉朱泚经久镇守泾原,深得东谈主心,若是乱兵拥护他悉数反水,那就贫寒了。当今事发瞬息,朱泚还莫得时辰图谋,列位和我一同去朱泚良友,邀他和咱们悉数随皇帝西巡。”
其他官员徘徊不定之际,张光晟独自登门找到朱泚,只见朱泚正在府中饮酒作乐。张光晟说,如今陛下西巡,你却在家宴饮,成何体统!朱泚只好无言地说:“那我随你去吧。”
但张光晟来得太迟了,泾原兵在节度使姚令言的带领下,也曾决定攀附太尉朱泚为主,包围了他的府第。朱泚是起兵作乱的“冀王”朱滔之兄,按照史布告载,他本来就是个贪念勃勃的东谈主,泾原叛军找上门时,他面露喜色,随后占据长安称帝。
张光晟没走成,反而当了朱泚的臣属,被封为仆射加同平章事,特出于“宰相”。神东谈主之梦,至此应验了一半。
对于张光晟“从贼”的动机,史书众说纷繁,有的说他也有反水之心,大抵是因为此前回纥事件被贬,心生活气,有的说他身在曹营心在汉,被动从贼后仍想办法和唐朝连接。
可即就是将张光晟看成乱臣贼子纪录,史书如故不忘点评他的好口碑。如《资治通鉴》写,朱泚辖下这帮官员本来都是唐朝的良臣,各有优点(“皆为时东谈主所重,至是皆为泚用”),其中张光晟的关节词,是“节义”。
一个以“节义”著称的老臣,更是千不该万不该,背上“从贼”的罪名。
泾原兵变历时十个月,当唐军名将李晟率军复原长安时,张光晟奉朱泚之命,率领五千东谈主马防守九曲宫,随后废弃相背,带兵向李晟遵从。《奉天录》《唐国史补》等则合计,张光晟在这场战役中充任了唐军入城的“内应”。
战后,李晟举办酒菜,宴请诸将,也叫上了张光晟。筵席上,华州节度使骆元光当众暗示活气,责问张光晟,说:“吾不可与反虏同席!”随即拂袖回营。李晟不得已,只好先将张光晟关押在私邸,恭候朝廷发落。

兵变平息,唐德宗启程回京,同期下达了对张光晟的处置效果——斩首。李晟不忍心,合计张光晟虽是叛将,但在唐军进城时出过力,想保全这个老东谈主,肯求减免他助贼的邪恶。唐德宗不应许,在李家的天下,他们只可听命于一东谈主,一日为贼,恒久都是贼。
这就是,张光晟的结局。临刑前,他为子孙留住遗言:“传语后东谈主:第一莫作,第二莫休。”此即“一不作念,二不停”的典故。这是一个叛臣的悔不当初,如故一个老东谈主的临终感悟,只怕只好张光晟本东谈主知谈,后世只可看到,一个被运谈作弄的悲催。
若是死在安史之乱前,他仅仅一个深嗜喝酒的马队。若是死在安史之乱时,他会是一个不慕名利的烈士。若是死在镇守所在任上,他亦是大唐的忠臣良将。可他偏巧死在了“从贼”之后,背上贼臣之名故去。
多年曩昔,张光晟途经华岳庙,梦见神东谈主赋予他一个预言,“光晟拜相,则天下太平”。比及朱泚败一火,张光晟才终于参悟,原来那是神东谈主向他发出的警告,也许,他的死,就是天下重归太平的代价之一。
关联词,大唐帝国的太平已然消亡无踪,唯有浊世烽烟不散。
参考文件:
[唐]赵元一等:《奉天录(外三种)》,中华书局,2014年
[唐]李肇撰,聂清风校注:《唐国史补校注》,中华书局,2021年
[后晋]刘昫:《旧唐书》,中华书局,1975年
[宋]欧阳修,宋祁:《新唐书》,中华书局,1975年
[宋]李昉等:《太平广记》,中华书局,2020年
[宋]司马光:《资治通鉴》,中华书局,2011年
贾志刚:《隋唐时刻中外交易纠纷特出处理》,《陕西师范大学学报(玄学社会科学版)》,2011年第2期